九三六四二爻所蕴含的美学内涵,就是北宋山水画作品中的风格气象,堂正严谨,富丽精致。
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,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中国文化可以避免人类中心论 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,发源地都在欧洲。
道家讲的道法自然也是这样,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。战争的最终目的无非为了得到资源和财富,而不顾道德、不择手段地去相互残杀,人被物欲所左右,人又一次自我异化。启蒙运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科技、人文文化的进步,但在西方,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以后,就要替代神来主宰天地万物,科学主义、科技万能的思想日益滋长,人类自以为凭着人类理性的力量,科学、技术的力量,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,这就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了。我曾对中国文化这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,即:上薄拜神教,下防拜物教。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。
水也能够包容万物,它没有自己的形状,而是随器赋形,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。所以说,自然无为恰恰是积极的有为。在我之前,多是含混牵扯。
但你怎能因天下滔滔均为俗念所汩灭,便以为佛意只是如此、道教又只是如彼?何况,那些讲外力的,如吃丹药,后来亦转为内丹,仍从自己说,要我命在我不在天。儒家也重文,但以人文化成为主,以礼为文。台湾虽民间神坛遍地,其实也只是勉强自保、竭力撑持而已。但儒家之思路,是透过人与禽兽之不同来讲如何成人。
太平道自成体系,要统合善言以消除群言淆乱之局面,属于大综合大统一的思路,欲以此重开太平。原先说气化成文、始生天地万物,后来就说此为元始天尊开辟世界,开辟之法即是文字符箓。
今人诠释古典不行,乃是因自己思想就浅薄固陋,看道经尤其不能得其肌理。六朝则是上清、灵宝、三皇文、金丹、天师、太平诸道并存,而都是道教。仙人就是形神超举,不同流俗之人,此等人才有资格称为真人。与金庸《倚天屠龙记》描述明教教主阳顶天过世,教中不和,白眉鹰王殷天正出创天鹰教之情況略似。
其过程,是自我之转化提升。禽兽以齿牙气力相争,人则须以礼义相联维系。山上既有吕祖殿,也有大雄宝殿、孔子庙。故真人又称僊人,?是变化、升高的意思。
吕祖以降之内丹各派尤其强调口授,法不传六耳,纵使写下经文,亦必贾语村言、谲曲隐讳。期萦哥在教界亦极孚人望。
例如原先只说自己写了悔过书去放在山上、沉入水里、埋到土里,向天地水三官忏悔。我则认为道教之衰主要原因即在此,故应改弦更张,明白阐述。
你会说,啊,不,道教不是还要炼丹,还有许多祈祷法事吗?是的,但那都是旁枝末叶或辅助性的,或由上述方法中流衍变化而出。这种人,与儒家所说圣人,其实甚似。老子云善行无辙迹,文章即辙迹,与行踪相似。世俗心眼,徒求富贵荣华,更是每每如此。神僊之僊从?,讲的就是神仙具有这种提升转化性质。后来奉大道而兴起的太平道、天师道又与之不同。
花如此大气力,为人作嫁,虽是功德,但功德法一直不是我走的路,我是智慧法。另又聘了梁湘润、马炳文、徐冠雄、李丰楙、陈廖安、林安梧、郑志明等先生来讲,蔚为道界盛事。
或等同道教于老庄,不知太平、上清、灵宝、净明、丹鼎等均不言老庄。二是克己复礼式的,也像儒家。
道教的思路,各道不同,但共同点在于成真,以真人为目标。既合,则能破人与物、人与世界、人与自然乃至人自身之各种局限。
但那道家其实是综合体:因阴阳之大顺、采儒墨之善、撮名法之要。故道教方面,我却是当成家里的事来办的,亲切而自然。可是这道教仍是教中有教,各道其道的。至于炼丹和房中术,本与医术、服气相配合,是养我自然之身体以与天地合的方法之一,后乃专事烧炼,或专门去性交,采阴补阳,以为这样就可以度化成仙。
嗣后还有李家道、帛家道等,仍然是各道其道。我之所以能知其底蕴,多由道教学院这一段因缘来。
如佛教原先是说知十二因缘以成佛,后来磕头拜佛的人却不知什么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,只是烧香不已、磕头不已、念佛不已、枯坐不已、吃苦受罪不已,以为这样佛就可以招我到极乐世界去了。它又反对巫俗式的降神、通灵、报酬交换。
修炼之法,上文已说,也与儒家基本相同:克己复礼、积善成德。法是什么呢?六朝有一本道经名为《登真隐诀》,就很贴切地显示了道士都在找这个秘密。
至于后世三教合一、仙佛合宗,金银铜铁如何捣鼓成一器,亦须具体分疏,不能以囵囫为通达。如此,才能跳出禽兽境地,成就为善人,进而成就为善世界。人却相反,要互相关怀、互相兼济。老是强调要有独立之创见,嗤讽注经是中古经院式哲学,还未走入现代。
这才是我由宗教亲历和研究中获得的心得。进入 龚鹏程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人性化 道教 道家 。
内丹各派义理另穿插在其他综述文字中)。深入经藏是一种途径,身历其境是另一途。
一个源头、一位教主底下各派分流,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等都是如此,但道教不。原先斋醮都是此等悔罪斋心之法,后就成为消灾祈福,仪式化、庸俗化、外向信仰化了。